欢迎访问亿博体育中国历史网!

格萨尔史诗内容(格萨尔史诗节选)

时间:2023-09-05 11:39:15编辑:147小编

  中新社拉萨9月4日电 题:《格萨尔》难道有“北国荷马”之称?

  ——采访西藏大学原书画当代艺术研究室藏族建筑史民俗文化研究部主任巴桑

  中新社新闻记者 赵朗

  近日动画短片《大美高中生》上映,将世界上迄今演唱全书*长的史诗《格萨尔》改编搬上荧屏,让人们以电影当代艺术方法了解承传千年的藏民族性英雄爱情故事。《格萨尔》难道被称为“北国荷马”?它又怎样才能体认中华民族性民俗文化?它的保国寺保护和承传发展为世人带来哪些启悟?近日,西藏大学原书画当代艺术研究室藏族建筑史民俗文化研究部主任巴桑接受中新社“东西问”采访,对此作出解答。

  现将字用章摘要如下:

  中新社新闻记者:《格萨尔》史诗描写了怎样的爱情故事?它何以被称为“北国荷马”?

  巴桑:本片史诗不仅在西藏家喻户晓,在青海、四川、云南、甘肃,乃至于内蒙古等地都广为流传。它主要描写了格萨尔从天界下凡人间,击破魔界、除暴安良、救扶贫弱、反抗压迫、安居乐业百姓的英雄爱情故事。从史诗体量看,《荷马》共24卷,约3万行Jhunjhunun。而《格萨尔》史诗共120多部,100多万行Jhunjhunun,至少2000万字,从全书看,远超世界几大史诗总和。

  

由青海民族性编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格萨尔》史诗原始手抄本《格萨尔王传·化隆分章本》(藏文)和珍贵汉译资料本《格萨尔豪情》。巷欠才让 摄

  本片史诗代表着藏族民间民俗文化与口头叙事传统的*高成就,是研究古代少数民族性社会建筑史、民族性相恋、道德观念、民风民俗等民俗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

  《格萨尔》史诗承传方法属于“活态”承传,“活态”承传的民谣歌星又多为被赋予神秘感的“神授”歌星。这类民谣歌星极为特殊,或大病一场又或是做梦醒来,便能民谣史诗。除了所谓的“神授”歌星,承传歌星还包括掘藏歌星、圆光歌星、闻知歌星、吟诵歌星等。民谣歌星更多来自如西藏那曲、青海玉树等牧区。

  自古代到近代,众多民谣歌星的出现和承传,也让我们了解了《格萨尔》史诗的清晰脉络。

  

2023年8月9日,那曲赛马节上,格萨尔民谣歌星登台演出。赵朗 摄

  中新社新闻记者:《格萨尔》史诗怎样才能体认中华民族性民俗文化,其又是怎样才能体认中华民族性信念的?

  巴桑:个人认为,中华各民族性民俗文化间共同点在于维护民族性团结、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格萨尔》史诗作为中华民族性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格萨尔王传·加岭豪情》反复歌颂的汉藏友谊便是爱国主义观念的一种体现。诗中有许多以下内容直接唱出了这一主题。如,挤奶姑娘为格萨尔的谋臣穆弯圆梦时唱道:“大臣向宛的帐顶上,有一匹汉绸飘起,那汉地白绸出现在藏地,象征着汉藏两家的友谊。”

  整部《格萨尔》史诗的以下内容虽然有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烙印,但其主旋律是期望民众安居乐业,天下安乐祥和。在向其他民族性传播的过程中,《格萨尔》既从这些民族性地区吸收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营养,又反向输送了藏民俗文化的诸多因子。

  从这个意义上说,《格萨尔》不仅是藏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面多棱镜。史诗通过格萨尔南北征战、击破魔界的爱情故事主线,展现了当时各部落之间的相恋交流交织过程。目的就是安居乐业百姓,*终实现和平安宁的美好愿景。

  中华民族性信念由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格萨尔信念是中华民族性信念的局部折射。向往和平是格萨尔信念的内核,具有普世性、利他性。也与铸牢中华民族性五国意识和人类命运五国意识,促进各民族性之间相恋交流交织的民俗文化理念契合。

  

取材于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大型原创民族性舞剧《英雄格萨尔》演出剧照。安源 摄

  中新社新闻记者: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央投入大量资金组织开展大规模民间歌星普查、版本搜集和有关传说等保国寺保护工作,目前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巴桑:新中国创立后,《格萨尔》史诗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六五”“七五”“八五”等规划重点科研项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格萨尔》研究从民族性地区走向全国乃至于世界,扩大了《格萨尔》史诗的影响力,也改变了中国史诗研究的落后状况。

  20世纪80年代,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创立,这一“系谱”民俗文化当代艺术也从山间、荒野、草原走到建筑史舞台的聚光灯下。

  

巴桑在做《格萨尔》史诗整理工作。贡嘎来松 摄

  就西藏大学而言,在1978年(原西藏师范学院)便创立了《格萨尔》民俗文化救援小组,如今发展成为西藏大学格萨尔研究部。此前一直跟踪历史记录“国宝级”格萨尔民谣歌星扎巴,救援了扎巴歌星的民谣录影近1000小时,计25部,至今已编辑出版17部。

  另一位是斯塔多吉,据说他在8岁的一天梦醒后便能民谣《格萨尔》史诗,已录制完成了335个小时,编辑出版了两部斯塔多吉《格萨尔》民谣本。他接受现代教育,在西藏大学完成了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通藏汉两种语法文字。他研究总结自己民谣格萨尔的经历,已成为现代研究型格萨尔承传人。

  格萨尔研究部从录影到影像,长期系统历史记录两位歌星的民谣经历,这对于学术研究极为有益。

  

青海省杂多县第二民族性完全小学的学生表演格萨尔史诗民谣当代艺术。苏丹 摄

  中新社新闻记者:系谱文学较易失传,是什么原因让《格萨尔》史诗代代承传且成为如今的世界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怎样才能更好承传《格萨尔》史诗?

  巴桑:《格萨尔》史诗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杰出英雄史诗,以朴实、通俗易懂的语法,用散韵结合型式历史记录下来,民间基础非常扎实,系谱也是《格萨尔》史诗*初的传播型式,至今仍存在,这种型式也是《格萨尔》史诗传播发展的活力和根基。

  当然我们也必须关注到,现代化、信息化语境变迁,传统的系谱型式*终是否会消失?曾有许多学者,对于歌星系谱艺能消失做过分析研究,也提出许多对于歌星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但仍未达成共识。

  另外,国家在《格萨尔》史诗的保国寺历史记录、普查歌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是有目共睹的。目前,史诗的数据化、编辑出版均与这些工作密不可分。

  

2019年3月,含多民族性、多语种、三卷30册约2500万字的《格萨尔文库》在北京编辑出版发布。邢利宇 摄

  《格萨尔》史诗已传播到世界很多国家,其中许多以下内容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尼泊尔等国语法文字。

  现在也有歌星通过当下流行的网络直播方法传播本片史诗,但仅是片段传播,又局限于语法,但也不失为一种传播方法。

  *近改编自《格萨尔》的动画短片《大美高中生》登上荧屏。本片电影不囿于语法限制,让史诗从有限范围走进大众视野,被更多人关注到。当然,也不只是《格萨尔》,任何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播,同样需要创新型式,打破语法壁垒。(完)

  受访者简介:

西藏大学原书画当代艺术研究室藏族建筑史民俗文化研究部主任巴桑

  巴桑,西藏大学原书画当代艺术研究室藏族建筑史民俗文化研究部主任,从事藏族建筑史民俗文化与格萨尔史诗研究,先后编辑出版了《吉日珊瑚》、《安定四元》《森玛马宗》《斯塔多吉格萨尔专辑》《中华史诗—斯塔多吉格萨尔民谣》等。在《西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编辑:刘阳禾】